3月24日一大早,陈荟淇就和小伙伴一起从深圳出发,赶来参加广州本部下午的比赛。“我没有参与这次的展示,只是在台下看着,想让新队员锻炼一下。我对他们有信心!”挑战杯的现场,深圳旅游学院大三学生陈荟淇对记者说。
陈荟淇所在的“椰壳重生”队伍是今年我校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25支决赛队伍之一。今年共有13个创业计划团队、5个创业实践以及7个公益创业团队参加我校挑战杯决赛,最终将选派17个团队参加省赛。在今年的比赛队伍中,“椰壳重生”“自然·呼吸”等7个公益创业团队十分亮眼。
二次利用促“椰壳重生” 公益与创业同行
公益创业是什么?陈荟淇和她的小伙伴们正在做的或许能给我们答案。我们知道海南盛产椰子,在一次旅游中,陈荟淇发现海南的椰壳随处可见,其中不乏乱扔乱丢的椰壳。那时还是大一的陈荟淇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些椰壳回收起来二次利用呢?于是,“椰壳重生”计划应运而生。
实践以深圳大梅沙为试点展开,团队联系了深圳市城管局及大梅沙管理部等相关部门,计划在景区原有垃圾桶的基础上另设大型垃圾筐,专门用来放置废弃椰壳,每天由环卫工人将各个回收点的废弃椰壳收集起来。另外他们还联系了运输公司,每日专门负责将椰壳运送到生产场地,努力做到废弃椰壳及时回收。同时团队尝试与生产椰子相关产品的公司合作,从其手中回收椰壳,形成一个完整可持续的回收链条,解决景区废弃椰壳数量淡旺季分布不均的问题。
(“椰壳重生”创业路上)
回收的椰壳主要生产椰糠,它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用于无土栽培的种植物,将简单的椰糠加以改进,生产椰糠地毯基质等,并将利用地毯基质做成立面墙,还能传播城市绿化核心理念。同时借鉴国外“一米菜园”的经验,利用椰糠培养基制作宜家用的小菜田,为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种自给新鲜蔬菜的方法。为了将椰壳充分利用,团队还利用椰壳和木板做成椰壳碗杂物收纳架及纯手工椰壳佛珠等,打造特色海滩纪念品。
(椰糠产业链)
当被记者问及该项目的最大特点时,项目负责人、我校深圳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陈荟淇介绍说:“应该是公益环保。公益体现在生产椰糠产品完全是由残疾人完成的,至于回收渠道、技术工艺、销售宣传等由我们来铺路,而盈利完全归属于残疾人,这种公益行为比直接捐钱更有效。另外,环保体现在解决椰壳乱扔乱丢以及浪费问题,最大化地利用椰壳并重新产生价值。”
谈到项目的未来发展,陈荟淇说:“关键在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椰糠廉价且易制作,极容易被替代,所以我们请教了相关研究专家,得知有一种叫基质胶的物质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彻底研究出来,据专家介绍,是很有希望在近两年研制成功的,届时可与我们合作。”
走上创业道路 只为让人们“放心地深呼吸”
去年6月,当其他同学还在忙着实习工作时,一群尚未出校园的学生已成功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迪佰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大四学生郑裕龙解释说:“迪佰瑞就是deep breath的音译,我们希望能够让人们能放心地深呼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个小团队一直致力于有机有害、恶臭气体的处理。7名学生在创业导师和企业合伙人的帮助下,已经获得1项国家专利授权,正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致力于开发紫外高级氧化、微波再生活性炭、微波激发紫外光等多项技术。不到一年,公司营收已逾百万。
这一切都源于学校环保公益组织“绿青”,刚入学的他们在“绿青”参加环保教育、废物利用等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理念,这些经历为环保公司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宣传环保理念、简单地检测空气质量都没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为人们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才是正事。
这时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发挥了作用。空气是流动的,停留时间短,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把空气放在水里处理就容易了。”团队成员彭君麟告诉记者。经过团队的头脑风暴,他们终于发明了一套新型的有机废气处理设备,在这一套设备内能完成活性炭吸附与有机物降解、净化、在线再生的功能,能在三十分钟内,去除95%以上甲醛。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图解)
凭借此项专利技术,迪佰瑞团队获得第四季“赢在创新”大赛“最佳项目奖”及“最受欢迎奖”,并成功将系列空气净化专利技术运用于甲醛的高效净化治理当中。他们的首单业务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即在三天工期内完成We创空间净化工程。后来业务逐渐扩大,从一周内完成学校校友楼4楼近400㎡净化工程到校外超过60次空气质量检测及20次空气净化工程。目前共完成122次空气质量检测、52次空气净化工程。成功转化十余项空气净化专利技术。2015年下半年总收入近50万。广州、中山、东莞等地均有业务来源。
团队成员刘思焜认为:“目前我们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确保我们掌握的技术在行业的领先性,避免被淘汰。对此,团队需要积极开拓研发空气净化专利技术,完善原有技术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致力于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公司达成600万销售目标并引进风投推动公司上市。
持续发力 为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本届大赛中,还有多个优秀创业项目,包括5个创业实践团队,如“可以线上个性定制蛋糕的WeCake”烘焙定制平台;大学生作为C客入驻接单的互联网维修平台“靠谱修”;以及有着35万粉丝群的“what you need”公众号,“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梦想成为“广州郭敬明”,现已成立阳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外,还有如laser studio,一个集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新型室内设计工作室、iLeading景区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等13个创业计划团队。
本届挑战杯所涌现出来的创业团队只是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部分。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校出台了《暨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与综合改革方案》,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挑战杯涌现出来的创新创业团队,也是我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收获的实效。对于未来的创新发展,副校长饶敏说:“还要着力培育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争取实现孵化落地的新突破。”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查沁君)
责编:李伟苗 陈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