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是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为奖励在学术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暨南大学科研学者而设立的人才专项奖。2023年,叶文才、顾乃华、李宝军、支庭荣被评为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本学期,暨大校友会将继续推出「国华杰出学者」系列报道,展示国华杰出学者的先进事迹和学术风采,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暨南人砥砺奋进、开拓创新。
他顺势而为,主动作为
率先深入我国现代服务业前沿研究
将“顶天”理论研究与“立地”实践探索相结合
积极为广东区域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他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多样发展
悉心培育“宽口径”产业经济学人才
“顶天”探理论,“立地”做实践
他是暨南大学副校长
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顾乃华
顾乃华
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多份重要区域产业规划的承担者
01
参与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3年12月,广东省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广东“五圈”齐发,其中《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由暨南大学顾乃华团队主持编制。顾乃华长期致力于产业经济、宏观经济、产业和区域规划等领域研究,他根植于广东产业特色土壤,躬身实践,为广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推动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广州都市圈,准备怎么干?
参与编制广州都市圈规划的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介绍,广州都市圈发展的规划,重点在于“区域协同”,而不是“各自为政”,要统筹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
由于规划对象涉及到发展能级、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多个城市与整片区域的融合发展,都市圈的发展规划难度非常大。作为团队负责人,顾乃华认为理论探索不能浮于表面,走进基层才能发现真问题。在历时三年中,顾乃华团队和课题委托方广州市发改委一道先后深入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等多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开展了多场座谈会,了解了各个城市的现有优势和发展诉求,思考整个都市圈的一体化衔接,探索一体化发展机制。
最终,将前期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后期的实地调研结合起来之后,团队提出了三个发展指导观点,即“顺势而为,注重市场”、“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广州都市圈发展的规划过程中,团队一以贯之落实该指导原则,确保在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任务部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
广州都市圈的规划构建了‘一核两极四轴’的总体发展格局。规划充分考虑都市圈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统筹都市圈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突出‘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布局和公共服务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内容划重点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3-2035)》于2023年正式印发,成为指导广州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文件。新华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广州电视台均进行了深度报道。
顾乃华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和优势,注重理论与经济现实问题有效结合,厚实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被他转化为建言献策的灵感。到暨南大学任教以来,顾乃华曾经或正在兼任广东省发改委、工信厅和广州、江门、云浮等多个城市政府,以及广州市人大、珠海市人大的财经委的决策咨询委员,受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市有关职能部门委托主持完成《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咨询决策课题100余项,10多项政策建言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批示。
02
理论研究“顶天”
探索和丰富中国现代服务业理论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风起云涌。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类专业成为高考热门专业。90年代中期,来自苏北响水的顾乃华考录武汉大学商学院,开始选择以经济学作为学业发展方向。随后,他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学奠基人李江帆教授。
当时,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将产品概念局限于物品(对应农业和工业产品)的范围,否认“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生产产品(对应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这不仅使得中国第三产业研究几乎空白,而且从“支持发展”维度切入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容易遭到学界的否定和批判。导师李江帆教授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第三产业的学者,不仅敢于同自己头脑里“先入为主”并一度占据稳固阵地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搏斗,也不惧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作战,一以贯之地钻研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深深地影响着顾乃华。
时代洪流滚滚。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服务业发展整个进程因加入世贸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需嵌入“服务链”等多种因素的介入而加速,给第三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留下更大的探索空间。顾乃华在现实命题的召唤下,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始潜心研究中国转型期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他以体制转型、产业升级为研究背景,以现代服务业作为切入点,关注产业部门互动、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沿着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产业体系的脉络,在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道路上,潜心耕耘二十余载。
“在那个年代,服务业研究并不好做”。顾乃华平静讲道。作为国内较早研究第三产业的青年学者之一,他的学术生涯在开始之初便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的中国服务业研究数据非常稀缺,没有对应的数据库,也没有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得研究难度大大提高。即便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下,顾乃华在导师的鼓励下仍选择迎难而上,较早将转型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方法同转型期服务业增长、二三产业互动、城市服务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
没有规范化的数据库,我就想办法,自己找渠道去收集、花时间去整理。
顾乃华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关注中国体制转型期服务业发展效率的定量评测问题,这需要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每个省服务业资本的存量,而估算这组数值需要用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在当时,搜集现在看来唾手可得的数据遇到的困难可不小,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查遍了各种图书索引数据库,顾乃华发现国家图书馆有上述图书,于是他联系了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的同学帮忙复印相关资料,并且带到广州,他再将所得到的数据一个个手工输入,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数据库,方便进行实证研究。依托该数据形成的文章《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发布在《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上,据说这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首篇在读学生为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发表的文章。
回想起过往的经历,顾乃华表示过去做量化研究并不轻松,跟农民种粮食“靠天吃饭”很相似,但为了获取宝贵的研究材料而绞尽脑汁,也不失为一段美好而难得的经历。
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工作后,顾乃华的研究兴趣从此前关注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转向细分领域。2006年9月,顾乃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较早结合中国特定情境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该文章至今被引用次数高达1030次。
谈及转向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顾乃华表示这与我国当时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廉价的要素成本是入世后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但这种本质上源自‘汗水’的优势有着很低的‘天花板’,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增强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在哪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中所发挥的功能,把服务环节嵌入到工业品生产链、价值链中去,从而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和利润。”他解释道。
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重镇的珠三角作为观察对象,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我国各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加码助力,是顾乃华等一批扎根广东的经济学者们一直以来放在心上的问题。截至目前,他已完成编撰“产业转型升级”系列蓝皮书等著作13本,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形成了一批提交给广东省多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建议。
作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的接力者,顾乃华关注现实发展,着眼国家需求,注重“顶天”理论研究,致力于探索及丰富与中国经济发展切实相关的产业研究理论。在那个人们对服务业相关理论还比较陌生的年代,在缺乏系统数据和本土文献支撑的科研条件下,顾乃华仿佛走在一条只有微弱灯光的漆黑小路上,在导师和其他前辈的指引、提携下,与同门、同道持之以恒地合力开辟一条拓宽现代服务业理论的道路。
03
科研成果“立地”
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06年,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成立产业经济研究院,成为全国首创的产业经济研究院。当时,其他高校的产业经济专业大多都设在经济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下面,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以全新的平台和崭新的面貌屹立其中,蕴含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契机下,顾乃华加入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研究院建设,一待就是将近二十个春秋。
在产业经济研究院多年,顾乃华历任讲师、副教授、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他非常注重恪守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科创始人黄德鸿教授、云冠平教授倡导的“顶天立地”的学术传统,在时任校长胡军教授、创院院长朱卫平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和同事们一道致力于将研究院“学科交叉研究、产业精英培养、新型智库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落实落细。
广东经济发展到今天,能够连续3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成绩,其中可探索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需要理论方面的突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应当要落到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顶天’和‘立地’结合起来,做到经世济用。
作为深耕产业经济研究的学者,顾乃华秉持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力求以学术研究作为支撑,以理论研究作为基石,“顶天”与“立地”相结合,以敏锐的洞察力紧扣学术脉搏,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建言献策,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学校和自己的知识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他说:“在其位谋其政,利用自己所学去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学者的分内事。”
顾乃华通过推动产业经济研究院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组建多个研究平台,使知识外溢效应得到更高效发挥,实现产业经济学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助力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成立的珠海民营经济研究院、佛山宏观经济研究智库、南沙自贸区研究院、广州新时代城市活力研究院、城市投融资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研究和发展中心等,不仅一度成为合作部门不可或缺的决策智囊,也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和政策研究技能的智库人才。
截至目前,顾乃华及其团队已完成广东省各职能部门委托的课题100余项,“调研足迹基本覆盖了珠三角的每个镇”,有关成果被转化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融合发展的规划、政策,其中包括《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珠海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等。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横空出世,顾乃华也开始将研究视野聚焦到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问题上,他主持的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获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该项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对象区域,以城市为基本的区域分析单元,结合对湾区经济、全球价值链再配置和粤港澳产业发展新背景、新要求的深刻理解,以跨学科的方法为引领,全面考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和政策。目前,该项目的研究已进入尾声,立项4年多来,团队完成了3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5项政策建言获得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还孵化了4项国家级课题和10多个服务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咨询决策课题。
04
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
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顾乃华始终信奉“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生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每一种选择都应当被尊重。针对这一点,在担任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期间,顾乃华也采取了有效的革新措施,即将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课题研究、乃至毕业要求等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宽口径”产业经济学人才。
当时,顾乃华开设了一门名为《产业规划理论与实务》的新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将教授们以往在做产业规划应用课题时积累的丰富案例呈现给学生,展示具体产业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出相应的方法论。跳出书本知识,将学生们引入到真实的案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区域产业规划,并欢迎有兴趣的学生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一方面是提升他们产业规划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也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连通校园与社会。
在围绕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链价值链高能级和高技术含量环节的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不仅需要健全市场机制对企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功能,也需要激发产业共生网络中其他主体的作用,让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持续跟踪研究。有鉴于此,产业经济研究院提出了培养“产业规划师”和“产业分析师”两类人才的方案,前者偏重从政府视角看区域产业发展,后者立足产业、企业视角看行业成长,为社会培养细分的产业经济人才。他要求学生们保持“动态更新知识”的能力,既要广泛学习“宽口径”的产业经济理论,也要掌握匹配“产业规划师”或者“产业分析师”定位的实务方法论。
顾乃华鼓励学生们利用《产业规划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上学习到的“工具”,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区域、城市的产业甚至是特定行业的发展问题,形成科研成果,并划拨经费资助出版为系列“产业发展蓝皮书”,成为学生求职时的“敲门砖”。
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信息闭塞,经济承受力也普遍有限,对于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往往没有太多的规划,只能碰运气或者随遇而安。但现在互联网发达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丰富了很多,所以我常常鼓励学生多去尝试,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顾乃华牢记作为产业经济学教学科研从业者的责任使命,用团队智慧助力区域产业发展,“顶天”探理论,“立地”做实践,矢志不渝地躬行着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科的优良学术传统。二十余载春秋,他在服务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在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中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他关心学生发展、理解学生难处、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们“顺势而为,有所作为”,摒弃浮躁的心气和短期的约束,努力找寻自己所真正热爱的领域。
从跟着导师默默做研究写文章的稚嫩书生,到扎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再到着眼学校整体学科发展的发展规划处处长和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用一句“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来浅浅带过。一句轻描淡写的概括,蕴含的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钻研理论、艰苦探索实践、用心培育桃李。
顾乃华表示,他将继续发扬暨大产业经济学科“顶天立地”、“经世济用”的学术传统,以学术研究支撑政策研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
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基金”
为推动暨南大学人才培养,2019年,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向暨南大学捐赠设立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基金”,用于奖励暨南大学在学术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学者及管理专家。
国强公益基金会是由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先生于2013年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是广东省5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为愿景,以人的培养为中心,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社区发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推动国家民族富强与人类社会进步。
采访 & 文字 © 鞠倩玲 连莹君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海报 © 吴僖汶
编辑 © 鞠倩玲 刘弦音 连莹君
校对 © 连莹君
初审 © 李丹平 陈联
复审 © 周治
终审 © 梁燕 刘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