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杰出学者支庭荣:新闻教育的坚守者与开拓者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教育基金会

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是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为奖励在学术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暨南大学科研学者而设立的人才专项奖。2023年,叶文才、顾乃华、李宝军、支庭荣被评为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本学期,暨大校友会将继续推出「国华杰出学者」系列报道,展示国华杰出学者的先进事迹和学术风采,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暨南人砥砺奋进、开拓创新。


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创新性释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积极投身国家媒体融合战略

热心助推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


他回应人才培养痛点

重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家国情怀、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厚植新闻情怀、坚守新闻理想

他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支庭荣

支庭荣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暨南大学计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

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




01

报国有路新闻为径

近三十载暨南情缘


1991年,支庭荣从南京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然而,当时轰动全国的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报道,却悄然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讲话,深圳媒体推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报道,上海媒体刊登系列评论,都给支庭荣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深深感受到了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性,相信新闻传播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改革开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登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90年代是中国新闻业的黄金时代。在火热的氛围中,支庭荣越发感受到“报国有路新闻为径”的浓厚使命感他在1994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系统学习新闻学专业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97年,支庭荣于硕士毕业后加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此与暨南开启了近三十年的情缘。对于他来说,“暨南”二字特别有底蕴,学校的根基和血脉、学校的使命和责任,学校所承载的海内外的期待,与他的理想与抱负相契合,也是他应该肩负的



在读大学时,我记住了宋儒张载的一句话,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相信暨南大学是一个有悠久传承的、有远大抱负的学校,这一点一直吸引着我。



在暨南大学任教20余年,支庭荣历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教授,至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一步一个脚印,从“青椒”磨砺成学院的科研和教学骨干,再成长为学院管理者。



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了学生的成长,看到了学院的发展,看到了学科的进步。”支庭荣说道。


多年的奋斗年华,支庭荣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大;也见证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果满枝: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拼搏四年习得学业有成,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年复一年,他一直与暨南大学同进步,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相伴而行。




02

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性释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近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泛滥,反转新闻案例屡屡出现。在不明真相前,媒体还未掌握真相便随意报道,未能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不仅消解传播者的公信力,还对正常的舆论生态造成破坏。


“新闻行业作为引导言论、发挥宣传作用的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起到主导作用,要起到定盘星的作用。”支庭荣强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才能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屹立不倒。



支庭荣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多年,对于新闻专业性与新闻公共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理论体系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他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回应现实需要,扎扎实实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上说得清、道得白。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机缘巧合,学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部校共建”单位,有团队,也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做好,所以我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来做。


2022年,支庭荣在新闻传播领域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视角、内在逻辑和价值关怀》,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注社会现实,强调“拿事实来说话”,追求新闻传播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并以“嵌入性视角”来诠释新闻与人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逻辑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新闻学术界的关注,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2022年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报告》作了专门的评述。


二十余年来,支庭荣守正创新、辛勤耕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重要论述研究方面屡有新见。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 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中国新闻奖三等奖1项其中,个人独著《实践新闻专业性 实现新闻公共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和课题组成果《习近平新闻思想研究》分别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此外,作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项目专家,支庭荣参编并修订教材《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参编 “马工程”配套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第二辑)。2002年,参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21 年,作为编写组成员之一完成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起多年来为何孜孜不倦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理论研究及花大力气编写教材,支庭荣言语铿锵而谦逊地讲道:“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给学术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这一领域建设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政策上,在工作要求上,而且在基础理论上能够立得住、有说服力,能够与国际进行对话,能够对于人类的知识宝库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过去的很多经验,特别系统和全面,这些经验的理论化还可以更进一步。这个工作必须要有人去做。


在支庭荣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定信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03


积极投身国家媒体融合战略

热心助推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


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


面对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业界的剧烈变动,支庭荣不断调整自身研究方向,在近十年里致力于媒体融合的理论研究与总结,以更好回应不断更新的媒介融合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其发表的文章《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焦点问题》《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就、动能、挑战与趋势》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多次受学界、业界邀请做学术讲座,分享媒体融合的动向、趋势和案例。


支庭荣在2023年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年度大会做主题分享


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暨南大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社会上锤炼专业能力,感知社会一线脉搏。2019年,时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的支庭荣推动学院启动县级融媒体专业实践项目,每年组织本、硕、博学生志愿者分别奔赴广东省各个县市融媒体中心,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业实践,协助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将课程实践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新传师生应该上接国家的政策,与时代的要求对表;中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为体系当中的中坚力量;下接社区、基层,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们纷纷表示县级融媒体专业实践项目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体验,让他们能够深入一线调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认识,发挥专业所学,为县级融媒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五年的建设,学院已在广东省县市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18个“县级融媒体研究与实践基地”和4个“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基地”。


暨南大学县级融媒体研究与实践鹤山基地揭牌


“通过实施县级融媒体项目,我们一方面给地方送去了来自于青年学生的一些新锐的想法、新潮的手段和技巧,为当地带来了一股新风,同时也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基层,了解社会现实,培养与人打交道和开展工作的能力,获得了双向的成果。”支庭荣介绍道。


项目先后组织415名师生前往广东省开平、连南等46个县市共创作170余条视频、530篇文字稿件、58万字调研报告,覆盖用户3600多万人,以专业技能赋能志愿服务,解决了当地新闻人才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难题,助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虽身在学界,但支庭荣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业界。作为媒体融合研究专家,他服务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在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支持下,牵头组建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在内的媒体融合学术团队,自2016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该系列蓝皮书获中国社科院皮书学术委员会“优秀皮书报告奖”一、三等奖2 项、“优秀皮书奖”三等奖1 项。  



五年里,课题组实地探访全国30多座城市的近百家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并通过“中国媒体融合先锋榜”等方式持续推广优秀案例与先进经验,为凝聚行业共识向“深融”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


“媒体融合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道路是没有止境的。”支庭荣总结道。而他也将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持续为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贡献力量。





04

主动发挥专业优势 

建设智库服务社会 



支庭荣长期从事舆情大数据研究团队的管理工作,担任暨南大学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用大数据把脉舆情民意。他曾主编“中国形象全球调查”5种,策划出版“舆情与社会管理黄皮书”13种,带领团队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国内国际舆论分析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教学主要突出实践意识,科研主要突出问题意识,智库主要突出服务意识。”支庭荣总结说。他认为,学者不应孤立于象牙塔或真空中,而应与社会保持紧密的接触,回应社会的关切,从社会当中寻找、发现、解决问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自2021年起,支庭荣兼任计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从0到1,从1到N,他与团队一起努力,圆满实现了预定目标。


自2023年起,支庭荣积极参与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团队的智库工作,两次赴日内瓦观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运作,并完成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工作组第45届会议期间相关工作、边会网络直播、高校调研及合作交流等任务。



近年来,围绕“新闻无学”、新闻学是“天坑专业”的讨论沸沸扬扬。支庭荣认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尽管行业有荣枯代谢的周期性,但新闻之光永远不灭。因为,在技术革命的驱动下媒体的形态可能不断蜕变,但社会对新闻信息传递的需求始终强劲。



新闻是放大器,是晴雨表,是夜空中的星河。它是社会的镜像,它是别人的故事,它是受众心目中的他者。对于国家、对于经济、对于社会而言,它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它是特别重要或者说极端重要的。


从事新闻研究和教育多年,支庭荣始终怀揣满满的事业激情和坚定的新闻理想,扎牢信仰之根,影响着一代代新闻传播学生;同时也向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做社情民意的“瞭望者”,舆论导向的引领者,致力于营造更清朗、健康的新闻环境。



05

直击人才培养痛点

重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自2011年起,支庭荣先后担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负责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在学校的领导下与同事们合作推动学院和学科的发展。


一直以来,学院将立德树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放在学院发展的突出位置。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


作为学院班子的一员、融合新闻教师团队的成员,支庭荣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新闻教育的问题,他积极应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回应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痛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并实践了“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塑造核心价值观、获取专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树立全球视野5个部分。






“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5A卓越”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三层次五环节”,其中“三层次”为价值层的课程思政方案,专业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实践层的实践育人方案。


1

第一,价值层

为了“塑造核心价值”(A1),暨南大学探索“思政+专业”深度融合的“全场景”课程思政方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场景”,由此形成了“全素养”“全课程”“全空间”“全链条”的思政融入方案。


2

第二,专业层

为了“获取专业能力”(A2),暨南大学创建“四维融合”教学设计方案,即文理融合、新旧融合、内外融合、知行融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培养学生的全媒体实践能力。


3

第三,实践层

为了“分析解决问题”(A3)、“开展创新创业”(A4)和“树立全球视野”(A5),暨南大学创建“三轴联动”实践育人方案。“三轴”包括“主题实践”“创新创业”和“国际传播”,同步促进学生的思考力、创新力和国际传播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以培养一专多能、全媒化新闻人才为目标,模糊了专业边界,专业课程跨越不同的门类,拓展到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培养全媒体人才。”支庭荣介绍道。


为让学生在多样化融媒体新闻实践中提升实战能力,新闻与传播学院着力建设“1+N”全媒体实践育人品牌。从2012年起,学院开展“我行我动”全媒体实践育人项目,整合业界资源,建立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等19个训练营,重构“水立方”式融媒实践创新机制;每年带领学生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深度调研和采访活动,让学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厚植家国情怀。




立足于社会场景,将硬骨头啃下来,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在未来驾驭更多议题。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一张地图,让他们在看待国内、国际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将其放在历史版图或更宏大的框架中理解。


“人情练达即文章”,支庭荣引用《红楼梦》中的话来强调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他谈道,新闻是社会科学,要以人文科学做底色,以自然科学做屏护。新闻与社会的脉动休戚相关,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须能清晰感知社会的变化,并准确表达和有效传播。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正是因为支庭荣与团队高度重视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和改革,才使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走出了一批批复合型、全媒化、创新型、国际化的融合新闻人才。


在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暨南大学的“5A卓越”创新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已经成为备受学界关注和广泛认可的“暨南模式”。2022年,该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支庭荣厚植新闻情怀、坚守新闻理想,兢兢业业育桃李,孜孜不倦求真知。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新闻人身上所坚守的价值观、人生观。从新闻研究者、实践者到管理者,他的半生,都未曾远离新闻行业的跑道,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执教暨南近三十年,他只愿把最真切的感悟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青年学子于纷繁复杂的新闻环境中,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寻找人生的方向和成长的路径。


支庭荣表示,国华杰出学者的荣誉给了他更大的鼓舞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去承担应尽的责任,他也将为更为健康的舆论生态和充沛的信息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基金”


为推动暨南大学人才培养,2019年,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向暨南大学捐赠设立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基金”,用于奖励暨南大学在学术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学者及管理专家。


国强公益基金会是由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先生于2013年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是广东省5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为愿景,以人的培养为中心,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社区发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推动国家民族富强与人类社会进步。




资料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采访 & 文字 © 连莹君 曹晋

图片 © 严军 林厚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曹晋 连莹君 

海报 © 郑帆

校对 © 李观景

初审 © 李丹平

复审 © 周治

终审 © 梁燕 刘毓洁